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特斯拉败诉!汽车行业首起“退一赔三”案宣判,这个瓜该怎么吃?|世界快消息
来源:懂车帝     时间:2023-03-31 11:36:09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内部竞争非常激烈。但遗憾的是,中国消费者在维权时相当困难,虽然汽车厂商的各种侵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但却很少听到某位车主维权成功或者胜诉的消息。但在近日,这种局面已经发生了改变。

3月28日,特斯拉车主韩潮在个人微博上表示,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已经驳回了特斯拉的再审申请,这场持续了三年多的官司终于尘埃落定。这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内首例“退一赔三”的案例,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有重要意义。

持续三年的官司


(资料图片)

特斯拉车主韩潮,在国内汽车圈子里小有名气,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跟特斯拉之间的官司打了3年多,因此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特斯拉自己大概也没想到,韩潮能因为一辆二手车而跟自己硬杠到底。

Model S最低售价:78.99万起图片参数配置询底价懂车分4.13懂车实测空间·性能等车友圈2.8万车友热议二手车14.90万起 | 85辆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2019年韩潮以37.97万元的价格从特斯拉官网上购买了一款官方认证二手车Model S(图片|配置|询价) P85,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小问题,韩潮请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这款车的C柱以及后翼子板都有切割焊接,属于人们常说的“事故车”。韩潮据此要求特斯拉对车辆进行退换,但遭到特斯拉的多次拒绝,甚至当地市场市场监管部门介入后,特斯拉也不愿意妥协,这场官司就这么开始了。

特斯拉方面的理由是,原车主在使用这款车时,的确发生过极为轻微的碰撞剐蹭事故,但并没有伤及车辆安全结构,不构成重大事故或者结构性损伤,而且特斯拉事前对该事故也并不知情,向韩潮交付的车辆完全符合“没有重大事故以及火烧泡水”的销售承诺,因此并不构成欺诈。

法院方面认为,涉事车辆存在大面积切割和焊接,这种维修方式已经足够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但特斯拉公司仅仅告知韩潮“车辆不存在结构性损伤”,没有达到法律规定的信息披露程度,符合欺诈的客观条件;同时法院认定,特斯拉对涉事车辆的车况是知情的,或者说“应当知情”,因此具备了欺诈的主观条件。

Model Y最低售价:26.19万起图片参数配置询底价懂车分4.01懂车实测空间·性能等车友圈16万车友热议二手车19.69万起 | 184辆

简单来说就是,法院认为特斯拉有义务告知用户与车辆有关的所有信息,而且既然是官方二手车,就可以默认为特斯拉对车辆的维修状况知情,据此法院判定特斯拉欺诈行为成立,应依法撤销购车合同,向车主退还37.97万元的购车款,同时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退一赔三”的规定,向车主赔偿113.91万元。

这场官司拖了3年多,期间特斯拉两次不服判决,坚持上诉,但这次北京市高院判决之后,该案已经正式终结。这是国内汽车行业首起“退一赔三”案例,也是特斯拉在国内首次败诉,因此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那么,对于这个超级“大瓜”,消费者应该怎么“吃”呢?

这个瓜,应该怎么吃?

在国内汽车市场上,有这么一种说法:特斯拉没有公关部门。但从此案的整个过程来看,特斯拉的危机公关能力堪称业内顶级。入华多年来,特斯拉不断因为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而与消费者产生纠纷,但在韩潮案判决之前,很少有车主能战胜特斯拉,甚至还会被反过来起诉,多起突然加速、刹车失灵事件最终都不了了之。特斯拉的“没有公关”,与“淘宝没有假货”“谷歌不作恶”“日系车工匠精神”一样,都是刻意编造出来的谣言。

就以韩潮案为例,现在北京市高院只是对“退一赔三”案做出了判决,但韩潮与特斯拉之间还有两件名誉侵权案正在审理中。第一,韩潮起诉特斯拉官方发表“车主韩潮参与、策划上海车展维权事件”的不实声明,该声明目前在特斯拉官方微博上已经看不到,但当时特斯拉的确发表了相关声明,将2021年上海车展维权事件称为韩潮“一手策划”。

特斯拉起诉韩潮从2020年开始通过新浪微博长期发表诋毁、贬低特斯拉的相关言论,侵犯了特斯拉的名誉权。也就是说,在著名的2021年上海车展维权事件发生后,特斯拉试图将矛盾转移到韩潮身上,同时对于韩潮在网上发帖维权的行为,特斯拉认为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但现在北京市高院的判决已出,这两起名誉侵权案特斯拉也几乎确定是败诉。

除此之外,这起案件提醒我们,现在国内的相关法律其实是比较健全的,只不过维权的成本比较高。韩潮应该有着不错的经济条件,才能进行长达三年的维权,这个成本一般的消费者是难以承受的。因此在购车时,消费者应该仔细阅读购车合同中的每一个细节,不给厂商扯皮的空间。

与此同时,这起案件所造成的影响也值得关注。根据法院的判决,特斯拉这次主要的违法行为是没有向车主告知与车辆有关的所有信息,包括那些有可能影响车主购买意愿的信息。事实上,这种现象在国内汽车行业非常普遍,此案判决之后,其它厂商会不会在销售和宣传时有所收敛,值得关注。

目前最热门的自动驾驶领域,就经常出现这种现象。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特斯拉过去几个月时间里连续发生多起车祸,在这些事件中,车主有没有踩刹车暂且不论,但特斯拉是否向车主告知了单踏板模式容易导致误操作的可能性呢?除此之外,有不少新能源汽车厂商竭力宣传自己的“自动驾驶模式”,部分销售术语和宣传文案刻意诱导车主“躺着开车”“放开手脚开车”,而没有强调其风险,是否也存在“信息披露不完全”的问题呢?

小结:从客观角度来说,新能源汽车行业直到现在才出现第一例“退一赔三”案,来得是比较晚的,它说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依然居高不下。此案过后,其它汽车厂商或许会有所收敛,但消费者也应该更多地拿起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